新闻资讯

同声传译—第七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在成都召开!

 2012/9/14    

同声传译—第七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在成都召开!

9月12日至13日

第七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在成都召开,本届以“文化、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安全救援和指挥协调机构、军方、民间协会组织、慈善机构、救助打捞潜水工程机构、院校、船舶和飞机制造商等机构的30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首次引入“文化”元素,通过展示各国海上救援历史和文化,共商海上人命救助这一永恒的国际人道主义命题。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王振亮在论坛致辞,国际海上救助联盟秘书长布鲁斯·雷德等发言。成都通译翻译公司为论坛提供同声传译及设备维护,以及各项材料的翻译工作。

中国救捞成立61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坚持以人为本、生命优先、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不断加强海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建设,着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61年来,共救助中外籍遇险人员61505名,救助中外籍遇险船舶4205艘,打捞沉船1703艘。

出席论坛的各国嘉宾在探究救捞科技之外,还结合中西文化理念,深入挖掘了救捞文化内涵和救捞精神实质,探讨如何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以使救捞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指引救捞行业为人类安全和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合作与发展是大势所趋。国际海上救助联盟秘书长布鲁斯·雷德在论坛上进一步强调了从全世界范围增强救捞同行合作的重要性。中国救捞不断加强与业界合作交流,促进中国救捞发展定位与国际接轨,开拓中外同仁技术合作、装备合作、管理合作及国际救援合作的新途径。论坛期间,救捞局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飞行学院签署了第五期飞行员培训协议,与荷兰救生协会举行会谈,与香港飞行队召开第16次技术协商会,商讨夜航训练合作。

本次论坛还为救助打捞新装备、新技术提供了展示平台,潜水员导航系统、电子水下机器人、采用德国最新技术生产的空气压缩机等一批新装备、新器材亮相展览,体现了国际救捞界对海上人命救生的不懈追求。

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王振亮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救捞文化是救捞行业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是救捞实践的积淀和升华,对于救捞行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深刻影响,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救捞科技是促进救捞能力提升的第一要素,直接决定着救捞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创新是救捞行业永葆生机的决定因素,是行业进步的灵魂。必须充分发挥上述因素的作用,通过文化引领、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实现救捞行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文化和精神是一个行业软实力的核心。正如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所言:“王者的力量可能会影响一代人、几代人,但思想的力量却能够持续久远。”救捞行业的成长,正是植根于数千年文明的深厚土壤,救捞文化发展源远流长。从古希腊《荷马史诗》里的救助故事到现代国家救生组织的典型代表——英国皇家救生艇协会以及“救助无国界”的宣言,从我国秦朝有文字记载的潜水打捞活动到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人命救生组织——镇江救生会以及妈祖信仰,救捞文化一直指引着各国救捞人不断将事业发扬光大、推向前进。

救捞文化是各国救捞人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人们构建安全和谐水上环境的美好愿望,寄托着人类社会对于不畏艰险、舍身救难、广施仁爱、造福他人的道德风尚的善良追求,是救捞事业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国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进入21世纪,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各国执政者治国理政的共同原则,救捞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更加艰巨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承救捞文化,大力弘扬救捞精神,在彰显救捞事业的生命力、提升救捞单位的专业能力、增强救捞人的职业自豪感、提高救捞行业的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救捞作为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专业队伍,一直注重加强文化建设,被海上遇险群众誉为“当代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