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四川日报》刊登对通译专访及川内同传市场调研报告!

 2009/2/26    成都通译翻译新闻组
2009022406:13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同声传译需要在瞬间完成倾听、翻译、说出。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好像是一部智能电话,电话一端传入一种语言,另一端传出另一种语言——  

核心提示  成都今年将承办280个展会活动,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地真正合格的同声传译不足10人。

显而易见,同传的表现不仅关乎成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折射出四川的国际化水平。  同传是一种折磨!专家孟宪波说,同声传译对经验、语言能力、反应速度、体力以及文化底蕴的要求极高,“30岁入门,50岁方入佳境。  如何抓住灾后重建与扩大内需良机为四川培养更多优秀的同传人才?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各有打算。

  本报记者 李旭

  背景

  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数量已达139家,雄踞西部榜首;外资西进、内资西移呈现加快趋势;灾后重建约1.7万亿元的庞大市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四川作为在华发展的重心之一;8大领馆先后入驻成都,四川在西部的开放前沿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春节前赴迪拜参加国际化工会议时,四川某水泥添加剂生产企业老总先生专门从上海雇了一位同声传译人员。

  收费比这边贵得多,可没办法,我再也不敢用成都的同传了。原来,先生去年去迪拜谈生意时,从成都请的同传因为不熟悉化工专业词汇,翻译时辞不达意,最终生意没有谈成。

  虽然遭受了特大地震灾害,成都去年仍承办了260个展会活动,今年这个数字将升至280个,其中不少国际性高端年会需要同声传译。同传表现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会议成效,而且关乎成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间接折射出四川的国际化水平。

  那么,我省同传发展是否与庞大的会展经济相适应?先生的遭遇,是特例还是普遍现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在川翻译机构、涉外单位、高校和著名翻译专家,力图揭开罩在同传这一翻译王冠上的明珠上的神秘面纱。
市场缺口高达90%四川合格同传不足10

  在去年我省举办的西博会等国际性高端会议上,记者多次看到同声传译的身影。狭小的工作间里,一般两人搭档,1520分钟一轮换,注意力高度集中。

  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市场传媒部经理孟丹告诉记者,虽然部分会议订单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取消,但一些跨国企业抓住机遇加快了布局四川的步伐。总体来看,震后,由涉外机构组织的国际性会议增长较为明显,使用同声传译的场合越来越多。

  记者从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部分涉外单位了解到,今年,灾后重建与扩大内需的双重机遇令四川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仅成都就将承接约280个重大展会和节庆活动,平均每54个展会,其中有大量国际性展会、赛事,再加上商界举办的大量跨国公司会议等,同声传译市场巨大。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地真正合格的同传不足10人。长期为四川涉外单位提供同声传译服务的成都通译翻译机构成立已有11年,旗下只有4名专职同传,且只限于英语和日语。

  不仅四川,目前京沪粤等大城市拥有的合格同传人员数量也极少。据了解,北京优秀的英语同传不超过30名,上海也仅有20名左右,广州则更少。而小语种的同传更罕见,合格的日语同传在上海才10来名,过硬的德语同传屈指可数。

  据《中国人事报》报道,目前全国合格的同传人员不超过500人,市场缺口高达90%。因此,向外省市临时急租同传,在业内十分平常。去年10月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团访川时,同传人员就是成都通译翻译机构专门从外交部请来的。

  同传为什么这样少?213入川传授翻译之道的外交部资深同传专家孟宪波解开了疑团。同传是一种折磨!他指出,同传人才的培养过程严格而艰苦,对经验、语言能力、反应速度、体力以及文化底蕴的综合要求极高,学校基本不考虑本科生,而是倾向于在研究生阶段培养,“30岁入门,50岁方入佳境,当然稀缺

  翻译作坊败坏声誉

  本地同传市场亟待规范

  听到先生对四川同传的评价,成都市通译翻译机构总经理贺晓荣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他看来,成都同传人数虽少,水平还是有保障的,通译旗下4名同传,两名高学历海归,两名高校外语教师。先生的遭遇,可归结为遇人不淑

  据贺晓荣介绍,一些不规范的作坊式翻译公司往往找学生兼职充当翻译,并不具备承接同传业务的能力,却在网上吹得天花乱坠。本来外界就对西部四川的同声传译实力缺乏了解,这些翻译公司雪上加霜,不仅影响了会议效果,败坏了成都同传声誉,而且恶意压价的行为,也不利于本地同传人才的培养。贺晓荣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专门办法,规范同传市场。

  专家孟宪波认为,同传这行第一印象很重要,一次搞砸了就难以再博得客户信任。但贺晓荣说,他们会积极努力,扭转人们对四川同传的固有印象。

  去年12月,世界银行在成都举办会议,省招商局推荐贺晓荣的公司提供同传服务。对方一口回绝,表示从来不在四川找同传。贺晓荣没有放弃,主动要求免费为一次预备会议提供同传服务。这一次,他们铆足了劲,翻译得极其准确流利。10分钟后,世行相关负责人拍板,今后在川所有相关业务都用本地同传。

  尽管如此,在应对一些专业会议方面,四川同传还存在一定差距。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工作人员廖以经常为领馆举办的专业研讨会在川渝寻找同传。她的体会是,听众普遍反映双方沟通十分吃力,不能很好地达到会议目的。对此,贺晓荣认为情况正在得到改善,今后在经贸、科技、医学等各领域的专业型同传人才,四川将越来越多。

  国际性高端会议纷至沓来

  谁来弥补同传缺口

  近日出炉的“2009中国留学排行榜调查显示,同传高居最吃香专业榜首。目前,国内同传身价已与国际接轨,北京、上海的同传身价达到16000-20000/(2人一组),四川本地同传身价也近万元/(2人一组)。涉及高科技、医疗等专业的同传人才更是天价难求。

  在这样按天、按场乃至按小时计费的同传行业,业务少意味着收入少和能力退化,很容易流失人才。目前,成都通译翻译机构的4名同传,人均每月接4单业务,多的时候一个月有8场,还算理想。随着成都倾力打造会展之都,国际性高端会议纷至沓来,这不仅给本地同传数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实战机会。

  如何抓住良机为四川培养更多优秀的同传人才,争夺缺口巨大的同传市场?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各有打算。

  目前,四川大学正在申报MTI翻译硕士点,计划于今年9月起招生。课程全部强调实战,必须通过国家口译、笔译二级考试才能毕业。川大此举将为四川同传人才培养增添一大根据地。

  一些民间翻译机构则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储备人才。成都市通译翻译机构副总杨秀告诉记者,公司早已锁定旗下培训班一名学员,不仅免收培训费,还每月发放补贴,提供实战机会,委派现役同传译员进行传帮带。

  一家本地公司翻译助理范静学了14年英语,又有海外工作经历,目前正为摘取翻译王冠上的明珠而不懈努力。在四川,与她怀抱同样梦想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不过,同传专家孟宪波的心得是:外语好不一定能做同传!他告诉翻译爱好者,要想当一名合格的同传,一要博,二要精;要长期有针对性地坚持训练;要有心理承受能力,一个优秀的同传是在一次一次"丢脸""钻地缝"过程中成长起来的……”